楊梅道東堂玉明屋

景點

一、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一)鄭氏家族為楊梅地區重要開墾者,堂號皆稱道東。玉明屋為早期楊梅開拓者鄭大模派下大房第五世子孫鄭玉明所建,見證家族分房發展之歷史。
(二)建物融合傳統閩南風格,具有華麗精美之木作裝飾及交趾陶、石雕、剪黏、彩繪泥塑等,又有西洋式列柱、馬約利卡磁磚,反映1910年代的工法技術。
(三)右橫屋簷廊各有一組磚造九拱圈立面,充分展現近代建築風格之影響。

二、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鄭氏家族於楊梅地區之政治、經濟均位居重要地位,見證楊梅地區墾拓歷史發展。

三、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建築興建於昭和年間,融合中西風格,充分表現該時代之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

四、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建物座西北朝東南,屋前有水池,屋後有刺竹圍籬,一堂七橫屋建築格局完整,規模龐大,為少有之客家建築,不易再現。

目前皆無文獻資料及鄭家後代子孫可以明確表示玉明屋興建年代,因此以正堂匾額上的丁卯年(1927年)為其落成啟用時間。據鄭日芳《楊梅鄭氏族群空間型式變遷之調查》中提到玉明屋興建之時,請鄭玉華妻子娘家的親戚吳開及吳火獅負責泥工及木工。

玉明屋的夥房在興建之初規模為「一堂五橫屋」,曾因居住空間不敷使用,增建為「一堂八橫屋」,後因第三房於民國敷使用,增建為「一堂八橫屋」,後因第三房於民國60幾年遷出玉明屋,無人使用導致「右外二橫屋」全區倒塌,目前玉明屋的夥房現況為「一堂七橫屋」。

鄭大模」是楊梅的傳奇-從生活清苦的長工變成富甲一方大地主,今日楊梅市的「大模街」即為以「道東堂」開臺祖鄭大模為名。根據鄭家族譜記載著,鄭大模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時,渡海來臺後。輾轉至桃澗堡的北勢庄(今平鎮),受雇於張姓人家當長工。鄭大模在張家工作歷經20年,因娶了張家女兒,張家給予鄭大模位於楊梅地區的數百甲埔地。推論判斷由當時是(乾隆五十年)已過逝的鄭大模的五位兒子之中已成年的長子鄭仁潛,鄭仁潛用其父之名「鄭大模」公號來參與楊梅壢其它土地的拓墾。

鄭大模家族在清乾隆五十年後開始開墾楊梅其面積範圍分布甚廣。皆由鄭氏家族獨自開闢。所以鄭家所擁有的土地自鄭大模開始大約至十九世紀末大致開發完成,將荒野闢為良田,為對楊梅最初之貢獻。

外牆為紅磚構造,牆頂架檩木,檩上至椽板、望磚及仰合瓦屋面。左右橫屋簷廊各有一組磚造西洋式列柱九拱圈立面,為客家建築少見之規模,展現東西合璧建築之風,為近代西方東進代表作,具有特殊歷史意義。

為「一堂七橫屋」客家古厝,前有走廊,夥房的正堂與左右橫屋的聯繫是透過「巷路」,正堂的三開間範圍與左右邊間有前後距離的差異,與正堂後方化胎做呼應。「廊下」為橫屋連接橫屋的空間,此空間亦為家族中婦女聊天的場所。
玉明屋的夥房,正堂採以客家傳統「三元及第」及「五虎下山」營建方式,在室內空間維持簡潔的客家風格,並在正堂前走廊的木棟架雕刻精美的木作裝飾,也採用傳統建築裝飾手法如交趾陶、石雕及剪黏等;由於受到當時日本建築影響,在部分空間使用日式天花板,另在立面外觀上以西式拱圈加上當時現代材料(馬約利卡磁磚及T.R.磚等)呈現,具有當時,時代性之意義
玉明屋是規模較大且維持完整的夥房(一堂七橫屋)整座玉明屋以莿竹林圍繞,夥房建立其中,夥房前方的陂塘連繫著鄭家人日常生活所需,如陂塘左邊的洗衫塭,陂塘右邊的魚池及鴨墀形成一個構造緊連的水域景觀,具客家傳統格局與特色及生活模式。

  • 電話
  • -
  • 開放時間
  • -
鄰近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