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

景點

白石陂及龍過脈陂應用塘涵控制水量,除了展現特殊之應用技術外,亦呈現人地和諧互動之景觀,展示土地永續利用之契機。

三層圳上游自白石陂、龍過脈陂、慈湖及牛角湳陂之陂塘串聯,穩定供應下游水源,增加灌區之水稻田面積。白石陂及龍過脈陂應用塘涵控制水量,除了展現特殊之應用技術外,亦呈現人地和諧互動之景觀,展示土地永續利用之契機。
三層圳上游圳路配合地形以自然工法,除了陂塘串聯外,並遇路築橋,其中東興橋為大正15年(西元1926年)修築的糯米橋。

新福圳的隧道工程是應用天然的地形條件,將距離灌溉地區十多公里外的充沛水源,以逢山開洞、遇溪築壩的手法,透過越域引水概念將水引至新福圳1號池及1-1號池蓄存使用,「新福圳」是典型的範例。

清道光8年(西元1828年),三層地區開鑿牛角湳陂,其後興建龍過脈陂跟慈湖。於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重修白石陂。民國53年(西元1964年)建新福圳1號池及新福圳1-1號池。展現特定產業生活與周邊環境關係,且具時代或社會意義。

  • 電話
  • -
  • 開放時間
  • -
鄰近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