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公園

景點

大溪公園層疊了清領、日治、戰後時期的建築和風貌景觀,也反映出大溪常民的多元生活,目前尚存大溪神社遺構、公會堂、武德殿等文化資產。
 

大溪公園在選址上因河階台地與崖線的特殊條件,造就了「風景絕佳」的河階眺望景觀,也保留了臨河開闊的視線,因此成為許多畫家、文人、與詩人吟詠抒懷的對象,其中包含大溪崁津詩社以詠大溪八景之《溪園聽濤》、《飛橋臥波》、《崁津歸帆》的詩詞創作活動。鍾肇政在大溪國小任職時的小說作品《濁流》對大溪公園亦多著墨,以及大溪當地的著名畫家呂鐵州也以素描方式描繪出大嵙崁溪之風景,留有名為《大溪公園》、《大溪鐵橋與舊線橋》之畫作、公園內神社素描等作品。

總面積37,365平方公尺,範圍包含大溪中正公園、大溪公會堂、大溪武德殿、大溪警察局宿舍群以及舊郡役所。
日治時期入選「臺灣十二勝」,地方仕紳以大溪八景為題創作許多詩詞作品。

1927年臺灣日日新報發起「臺灣八景」投票開始而進入盛期,官民共同策畫欲使大溪公園、角板山、五指山及內橫屏山等勝景上榜,同時大嵙崁街居民奮起投票,企圖將大溪公園擠入八景,但皆落榜。同年8月25日最終評審時增設「臺灣十二勝」,桃園的大溪公園與角板山則皆入選。

  • 電話
  • -
  • 開放時間
  • -
鄰近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