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蓮座山巍峨獨立於大漢溪畔,觀音寺坐落其上,從「百步雲梯」拾階而上,但見寺前老榕蒼勁,枝葉扶疏,視野遼闊,可俯瞰大漢溪寬闊蜿蜒的河階,遠眺層疊起伏的山巒。
嘉慶 6 年(1801),粵人鍾房緒於蓮座山建寺,主祀觀音佛祖,配祀三官大帝。明治 37 年(1904),大溪仕紳募款重修,增建拜亭,昭和 9 年(1934)將舊四柱亭改為「八柱式歇山重簷拜亭」,近年榮獲內政部列入「臺灣宗教百景」。
蓮座山觀音寺坐東南朝西北,腹地有限,原為三門一進,重修時擴為五門。正殿屋頂為三川脊,寺內的剪黏泥塑維妙維肖,木雕、石刻、彩繪古樸雅緻,殿前有歇山重檐八柱拜亭,上方有一罕見之「鬥八藻井」,斗栱、插角、吊籃均精雕細琢,做工考究。「一進式廟宇三川殿前築軒」形制,是觀音寺最大的建築特色。寺旁林蔭另有一座建於昭和年間的奎星樓(惜字亭),供奉文曲星君,祈求文風昌盛,兼有字紙爐的構造及廟宇的飛簷筒瓦,其上飾以吉獸紋樣及浮雕,十分華麗。 觀音寺地理風水優越,自古騷人墨客即留詩作聯於此,曾以「蓮寺曉鐘」名列大溪八景。
觀音寺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日,香客絡繹不絕,向來是桃竹苗客籍人士的信仰中心,而其建築形式獨特,木作彩繪及雕工細緻,是建築工藝與文化資產價值兼具的市定古蹟。
蓮座山觀音寺有兩項顯著特色:
一是建築受限於地形因素,不能作縱向發展,故為一座五門單殿式的廟宇,屋頂的形式為三川脊;
而另一大特色乃是正殿的前方有拜亭,其屋頂採重簷歇山,內有八卦藻井。
寺內的剪粘、泥塑維妙維肖,木雕、石刻、彩繪等皆古樸雅緻。
「歇山重檐」的「拜亭」為全寺的視覺焦點,地位也格外重要,當地通稱之為「觀音亭」,由金萬派名匠師徐清改建,以四點金柱距為十三尺的正方形平面中搭起八柱式的拜亭,並在拜亭中營造了一個八角藻井,其具有「鬥八藻井」的構造特色,在正方形的壽梁上搭放正八邊形的枋材,用二十四組斗栱,層層内挑,三挑後轉成十六組斗栱,再三跳後達到網心,以一個八卦符天板做為中心的收頭。此藻井的作法在螭虎栱的風格近於漳州風格,下層第二跳八個轉角使用「回頭看」的螭虎栱;但在每跳出一層斗栱後就用天花板封住,可節省栱材,又似受溪底派作法的影響。